当前位置:首页 > 政教

参与热情不足 免费培训为啥受农民冷落

2010-04-07 06:3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 要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培训,除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的观念外,还应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沈晓星  李建虎

    农民参与热情不足

    “对适龄农民进行免费技能培训,是一项民心工程,对农民、企业、社会都有益。但现在农民参与热情不足,如何让农民愿意学、学得好、用得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3 月 22日,聊城经济开发区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邢家军告诉记者。

    邢家军介绍,随着辖区被征地农民增多,聊城开发区列支专项培训经费,开设了家政服务、计算机设计维修、机电、餐饮等培训班,免费培训辖区的农民,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培训时间1 个月到 3个月不等,凑齐 20人就开班。培训结束后由就业办优先在辖区内免费推荐工作。已接受培训的农民中,90%已找到工作。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免费培训,聊城开发区劳动就业办的同志组成3 个小组,挨着村宣传,并与农民座谈,根据农民的需要开设或者调整培训课程。开发区有 117 个村,他们已去过30多个。

    “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份‘免费午餐’有的农民并不喜欢,报名的较少。今年计划培训3000 人,第一季度就要过去,只培训了 500人。有的培训班因凑不齐人,迟迟不能开班。而参加培训的农民中,也有人不能按时、足时上课。”邢家军说。3月 23日,就业办的同志到北城街道秦庄村做宣传,记者看到,2个多小时的时间只有10来个农民前来咨询。

    原因在哪儿

    送上门的“免费午餐”,农民为啥不愿吃?记者了解到,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部分农民安于现状。在北城街道秦庄村,有农民告诉记者,该村大部分人给附近的企业打短工干装卸,干得多了一个月能挣 2000 多元,“参加不参加培训用处不大”。这种想法颇有代表性。 在马庙村,几位农民说:“ 咱看不那么远,有个建筑活、装卸活先干着就行了。”邢家军分析,有的农民宁愿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也不愿意学习新技术。其实干装卸等零活不是长久之计,学不到技能,一旦企业的零活没了,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再求职会很困难。对此,返乡农民工朱翠翠深有体会,她在广州一家电子企业打工3年,“在流水线上作业,没有学到啥技能,回家求职还得从头开始,我报名参加家政培训,学好了本领再求职。”

    培训后收入没有明显增加。农民张庆海通过培训后学的电焊技术,在一家企业找到工作。他发现,自己的工资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是一样的,这让他很不理解,也影响了他继续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邢家军分析,有的企业不看重系统的培训,特别是在食品、服装等用工密集型企业,招来农民工在企业简单教两天技术就上岗,工资与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农民工没啥差别。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其实,通过工资差别鼓励农民工钻研技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利,这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

    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农民担心学不到真东西,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采访中,许多农民担心参加培训是“满堂灌”、“不沾机器边”,学不到真东西,或者学的东西用不着。

    订单培训效果佳

    免费技能培训,如何更好吸引农民?邢家军认为,订单培训、课岗对接是个好办法。

    聊城经济开发区劳动就业办与海鑫达钢管公司、中冶石油套管公司合作,根据公司用工需要,定向招工、培训了150人。培训内容与企业商定,企业也派技术人员讲课,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这 150位农民报名踊跃,学习认真,培训结束后全部到两家企业参加工作。“开发区许多企业还存在用工缺口,这种培训模式值得推广。”邢家军说。

    景阳冈酒业董事长徐怀谦对这种培训模式很赞同,他介绍,就酿酒来说,许多酒的酿造都有特殊的工艺,如赖茆酒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多味中药。而这些内容,如果企业不参与培训,培训内容就涉及不到,农民工上岗后很难立即胜任工作。“课岗对接,能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一头连着市场需求,一头连着农民就业,确保学以致用。”

    聊城大学的有关学者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发展,这对他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免费培训农民,能提高农民的生存能力和生活品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是破解农民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良方。

    要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培训,除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的观念外,还应加强针对性、 实用性强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同时拓展培训内容,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将有关政策法规、生活常识等公共知识纳入培训内容,增加心理辅导、观念和思维转变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
王晓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