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5 07:05:00 我要评论
宋立山 来源: 齐鲁晚报
▼踏着残桥,村民小心翼翼地过河。
文/片 本报记者 宋立山
济阳县曲堤镇田家村的村民向本报反映,两个月前,村子东头的大桥被冲毁,一直没有得到修缮。村民过了两个月“与世隔绝”的生活,大棚蔬菜也面临无法外运而烂掉的厄运。
记者探访>> 村桥坍成一堆土石
14日中午,记者来到济阳县曲堤镇田家村。虽然曲堤镇距离济南市区120多里路,但由于G220国道从曲堤镇东侧穿过,曲堤镇政府驻地交通还算发达。不过相比之下,距离镇政府十几里地的田家村交通则要闭塞得多,仅靠一条四五米宽的水泥路与外界相连。在田家村东侧,一条十多米宽的河道将田家村与曲堤镇其他乡村分开。河西岸是田家村,河东岸是牛王村,横在河道上方的一座桥将两个村庄连在一起。
记者看到,整个桥已经坍成一堆土石,河道中间歪斜着两个桥墩,河道东侧的桥墩和桥面则早已不见踪影,从河坝上塌到河里的土被村民踩成小路。从田家村出来的村民一手扶着塌掉的桥面,一手提着包裹,小心翼翼过河。
因为最近几天没有下大雨,河道里的水不到半米深,步行的村民还可以踏着坍桥过河。“也只能步行了,别说开车,就算是骑自行车也过不去啊。这还是没下雨呢,如果下了大雨,河里发大水,步行也不敢过河啊。”村民田先生说。
村民回忆>> 一场中雨冲塌桥墩
“时间可不短了,得有俩月了吧。”一位田姓村民回忆,大约两个月前,下了一场中雨,虽然雨水并不算很大,河水还是积到两米多深,最东头的桥墩出现歪斜,眼看着要发生危险,田先生和另一位村民义务轮流站到桥头,提醒来往的村民。田先生预料得没错,没过多久,东头的桥墩塌下去了。“幸亏当时没让车辆通过,不然就连人带车栽下去了。”
东边的桥墩塌下去,整座桥也就陷入瘫痪,田家村与外界的交通中断。田先生说,交通中断带来诸多不便,村民们多次向上反映情况。一个月后,终于来了一支施工队,还有大型挖掘机,准备修复东边的桥墩。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挖掘机在施工维修时,不但没有将东头的桥墩修好,反而又把西边的桥面压塌了。
“整个桥都坍成一摊烂泥了。”田先生说,这座桥始建于1982年,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初建时,由于年代较早,村里的机动车还比较少,过桥的基本都是行人和自行车,所以这座桥构造相对比较简单,承重能力也十分有限。
“坍塌了就没人管了,一直这么撂着!”田先生感到不解和愤怒。
村民诉苦>> 大棚蔬菜运不出去
田先生说,平时大家都习惯去河对岸的牛王村买馒头吃,被困住之后,只能集体在家煮面条或者喝米汤。一些村民的孩子要到十几里外的曲堤镇上辅导班,害怕孩子出事,家长只得每天背孩子过河。
“没有馒头可以吃面条,这些困难还能想办法。但没法往外面运蔬菜。”田先生说,曲堤镇素有“中国黄瓜之乡”的美誉,田家村虽然是个小村,但多数村民也以种菜为生,每户种上几万斤菜很正常,包括西红柿、芸豆等不少品种。交通中断,蔬菜无法保鲜,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垃圾。
田先生说,实在没有办法,大家就用担子挑蔬菜,一点一点先送到河对岸,再雇车拉到镇上或者济南的蔬菜批发市场。“前段时间赶上下大雨时,不敢过河,用担子挑的土方法也不灵了,光我家就有好几百斤西红柿烂掉了。”田先生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