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1 07:56:00 我要评论
王远海 王东 白鹏飞 于丽娟 兰萃 冯瑜 来源: 济南日报 看病难,基层一直是难点。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的山区更是难上加难。历城区卫生系统把推进“三好一满意”(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和群众满意)活动作为提升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缓解群众看病难和融洽医患关系的有效举措常抓不懈。在该区南部山区,涌现出一批长年默默奉献在基层的白衣天使,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倾心呵护着山区21万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奏出一曲曲“医者仁心”的时代乐章。
42年大山巡诊路可绕地球50多圈
6月初的南山,绿意正浓。太阳刚刚爬上东面偏北的那座山梁,家住历城区柳埠镇亓城村的田延仁已经背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药箱走出了自家院门。
年近60岁的田延仁是这个山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承担着周围四个村1620人的诊疗和保健防疫任务,每天上山巡诊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
早上,记者一行4人驱车到达亓城村。见到田延仁时,他刚从山上下来,时间已近10点。田延仁说,山村的各家各户之间靠山路连接,如果家里有行动不便的病人,就必须靠医生上门服务。
1970年,田延仁当上了乡村医生,每天背起药箱爬七八公里的山路。这一爬就是42年,爬过的山路围着地球足足可以转50多圈。
应记者的要求,田延仁领着众人重走了一遍巡诊路。除了山下亓城村的4位患者外,山上的南田村、北田村、长岭村的5位长期患者就是他一早造访的病人。5位患者均是年龄大、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大难”。长岭村的孙广智老人今年79岁,患有脑梗、偏瘫等多种疾病;57岁的田延云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家住南田村79岁的田老太患有心脏病、糖尿病,住在海拔600米高的半山腰上。“眼下气温适宜,病号的发病率还不算高。冬季是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高发期,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每天出诊平均在15次以上,经常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田延仁腿脚轻便地边走边说。从山脚向上有一段近4公里的柏油路,田延仁平时可以骑着摩托车上山,但是距离600米高的南田村还有一半的距离,一遇到雨雪天气,只能步行。42年的行医路让田延仁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上山下山,转眼已近中午。在田延仁家,记者看到了他那辆摩托车,有些破旧不堪。村民们说,田延仁经常贴补困难患者。自从当上乡村医生后,他就不停地忙着学习,进乡、县、市各级医院进修,加上数十年的实践,医术在附近颇有名气。
不过田延仁最自豪的事情是自己的服务得到了村民和政府的认可。近年来,他先后四次被评为乡镇和市优秀乡村医生。“只要群众需要,咱就好好服务。”朴实的言语中透露出仁心至善。
干了23年院长院资产增长近40倍
和田延仁一样,陈云德也是一名地道山里人,1970年起在仲宫镇东路村干了8年乡村医生,后考入山东省中医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柳埠卫生院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块山清水秀的“山窝窝”。
话题从他走马上任柳埠卫生院院长开始。1989年,他被任命为该院院长。
在那个市场经济渐趋成熟的年代,医疗卫生行业也在经历着计划经济后的第一次阵痛。
“当时的卫生院在一个名叫李家峪的山沟里,离政府驻地较远,交通不便,不仅房屋破旧、设备老化,医疗技术也很落后。”上任之初,陈云德就踌躇满志,“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首先得改变卫生院的面貌和诊疗水平。”可当时的卫生院资产不超过26万元,要实现医院的整体搬迁和诊疗设备的更新换代无异于天方夜谭。
积少成多、积水成渊,他从愚公移山精神里找到了答案。医院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积极提高诊疗服务水平,同时开源节流,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
在他就任院长的第九个年头,医院启动了改貌建设工程,总投资600万元、5000平方米的办公和医疗用房拔地而起,螺旋CT机、500MNX光机、全自动心电图机和生化分析仪等先进的医疗仪器先后被引进,他们还在全区率先使用了彩超、平扫CT和螺旋CT等现代化医疗设备。
2010年他卸任院长时,审计数据表明,该院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已达1000多万元。任职院长23年,资产增长近40倍。这是陈云德向山区人民交出的答卷。
如今,擅长中医治疗的陈云德每周坚持到柳埠卫生院坐中医门诊。为了继续为山区群众服务,他拜山东省名老中医乔鸿儒为师,白天应诊看病,夜晚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和病例。
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调到市区或者条件更好的单位,但他都放弃了。“有感情了,随遇而安吧。”他总是这样回答外人的不解。
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一线默默奉献
如果说,田延仁和陈云德是历城区大山里艰苦年代走过来的杰出代表,曹大元、刘玉卿、杨玉芳和宗利华等人就是青年医护者的代表。他们正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默默奉献。
曹大元,南部山区仲宫镇驻地历城区人民医院外科大夫,58岁,扎根南部山区37年,是医院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经验丰富,用手一摸,肿瘤的性质和术后病理基本吻合,被百姓亲切地称为“曹一手”;他带领外科团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了泌尿外科、颅脑外科、骨外科等专业,填补了医院的空白,被尊称为“曹一刀”。
杨玉芳、刘玉卿和宗利华则是历城区大山护理战线上的佼佼者。杨玉芳,历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2009年的一天,一名高二学生突发心肺骤停。杨玉芳和另外一位大夫持续胸外按压两个多小时,终于将学生抢救过来。胸外按压每分钟要持续30次以上,每次按压重量近50公斤。这样的抢救每年都要进行三四百例,很多次抢救杨玉芳都是冲在最前面。
刘玉卿,历城区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从事医护工作25年,总结出一套和病人交流沟通的好办法。每当科室发生紧张的医患关系时,众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她,而她所在科室近5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投诉和纠纷。
宗利华,34岁,全市唯一一家区级精神防治医院——— 历城区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精神科护士长,从事精神病人护理15年,和同事们护理着200多位精神病患者,时常受到病人谩骂、骚扰甚至攻击。很多人甚至在家里没有给自己的父母喂过一次饭、剪过一次指甲、洗过一次澡,而对待自己的病人,不管男女老少,他们都是体贴入微、细心百倍。
一位又一位医护人员用自己的坚守,用自己的执著,为山区百姓的健康默默奉献。正如历城区卫生局局长王瑞国所言,这些大山里默默坚守的白衣天使们正在创造着平凡中的伟大,为所有医护工作者做出了“医者仁心”的榜样。(本报通讯员 王远海 王东 记者白鹏飞 于丽娟 兰萃 冯瑜)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