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6 09:22:00 我要评论
尹萍 孙义明 来源:济南日报 自2009年开始,京剧国粹走进泉城校园,在学生心中洒下了一颗“火种”。两年时间里,京剧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学到幼儿园,出现了“师生学子共传唱、梨园校园共京音”的局面。在这种氛围中,丰富多彩的京剧普及和文化传承活动,让国粹长久“落户”校园。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大课间时间,历城区张马屯小学校园广播里传出了“咿咿呀”的京剧声腔。小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一会儿拱手作揖,一会儿踢腿挪步,那手势和步法完全一副“京剧范”。“这是由学校音乐老师和体育老师自编的一套京剧操。”校长王延忠告诉记者,“这套操加入京剧元素,将京剧与广播体操有机结合,很受学生欢迎。”
据了解,张马屯小学是全市首批“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之一。几年的时间,学校通过“赏、学、画、演”四门功课,让京剧之花在这所农村小学绽放。现在,全校学生人人能唱一两个京剧小段,学校的“京剧演唱和京剧打击乐”两个京剧社团更是为农村的娃娃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2009年9月,济南市教育局启动了“京剧进校园”活动,19所学校被确定为试点学校,京剧逐步进入济南各中小学的课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试点学校由当年的19所发展到现在的39所,教师京剧团、少儿京剧社、幼儿京剧社、武行基地层出不穷,不断有学生明星、教师明星涌现,甚至还有校长明星、局长明星诞生。
国粹飘香进校园
在济南,“京剧”传统文化不仅在校园里遍地开花,而且成为弘扬国粹、传承民族精神、创新素质教育模式、丰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济南市教育局艺体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整合资源,区域整体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了从点到面、从简单模仿到再创作、从传承到内涵发展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济南特色、为文化大繁荣培育根脉的教育之路。
据了解,在我市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前,济南的部分小学其实已经让京剧走进了课堂。
槐荫区是我市较早开展京剧进校园特色教育的区域。早在2005年,辖区内的纬十路小学就已经开始把京剧作为该校特色教育的主体内容,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少儿京剧团“济南市少儿京剧团”,并聘请济南市京剧院的专业演员来给同学们上课,同时对音乐老师进行培训,要求每个音乐老师都懂京剧、会唱京剧。据纬十路小学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孩子们通过赏析唱词,学唱选段,学习身段,描绘脸谱等,懂得了不少历史知识和戏曲知识。胆小内向的学生学唱京剧后也变得大胆、自信,学京剧的孩子说话、走路的气质仪态“都显得不一样”。
在纬十路小学京剧特色的带动下,槐荫区又确定了营东小学、二十中等试点学校,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区京剧进校园活动有序开展。
槐荫区的探索为全市京剧进校园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09年9月,济南市教育局启动了京剧进校园工作,并把这项工作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标,采取“分区试点、院校合作”的工作模式,聘请省、市京剧院分片对口合作指导,强化师资的“专业引领和专家培训”,创造积极的活动氛围,扎扎实实地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
结合实际情况,市教育局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实施方案,按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的原则,结合中小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编写京剧课程教材,内容涵盖京剧艺术起源、流派形成、行当特色以及脸谱分析、服饰特点、人物故事等京剧领域各个方面,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涉及学唱京剧、京剧流派、表演艺术、脸谱制作、服饰欣赏等多个门类,在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使活动开展有据可依,有的放矢,亮点突出。
自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以来,我市参与试点的中小学得到了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广泛关注,京剧梅派艺术大师张春秋、旅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吴汝俊、原北京京剧院院长、国家剧协王玉珍、上海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李军、京剧表演艺术家宋玉庆、山东省京剧院院长郑少华等京剧名家都对我市开展的“京剧进校园”给予高度评价,并亲自参与培训授课等活动,在国内戏曲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影响。
据统计,经过系统而全面的京剧知识培训,目前全市已有100余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在全市中小学中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同时,举办的各类型京剧专场演出普及面遍及全市各中小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
传统文化润心扉
在采访中,营东小学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京剧是国粹,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更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让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教师不仅仅在于演唱技巧的传授,更应该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京剧的精髓,并通过京剧这个载体,挖掘其文化育人功能,加深学生对京剧的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民族精神的了解。
据了解,营东小学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已经从最初的表演“唱段”,发展到现在的改编和创编“原创校园京剧作品”,“三个小猪”“狐假虎威”“七个小矮人”等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已经被编成京剧成为学生口口相传的“校园戏曲”。现在,京剧艺术已经在营东小学学生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全校学生都会演唱京剧唱段,京剧社团的小演员们更是能够自如地表演许多京剧片断,同时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京剧特色活动。
自我市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以来,寓教于乐的心灵渗透成为青少年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最直接、最入心、最有成效的方式。于是,市教育局发挥“京剧进校园活动”中传统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借助传统文化的载体,渗透“德育”内涵,促使孩子们在与京剧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产生文化的归属感,传承优秀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京剧进校园不是为了培养京剧演员,而是使学生们通过接触京剧,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增添一个好内容,营造一个好氛围。所以在内容上,市教育局选择彰显优秀民族文化、富含民族精神的经典曲目,挖掘其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智慧、艺术精华和审美情趣作为教学内容,使京剧贴近学生。同时联手山东省、济南市两家京剧专业艺术院团,选派专业演员分片指导,深入学校现场讲解,言传身教,使原本枯燥的唱段变得有情有境,学生意趣盎然。诸如《钓金龟》告诉学生们“尊老爱老养老”、“不忘本色”等传统美德;《铡美案》让学生明白惟有秉公执法,执政为民,才能受百姓拥戴;《江姐》等现代戏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年代的红色记忆,使他们形象地了解为了国家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有很多革命志士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每一堂课都是鲜活的历史,生动感人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表演,使学生在课堂上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丰厚的民族文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校园梨花竞纷飞
在济南市中小学庆祝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京剧演唱会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不会相信,舞台上唱腔字正腔圆,“水袖”轻盈飘扬,将京剧的唱念做打表现得有板有眼的演员,都是中小学的学生“票友”。看过学生们的表演后,很多家长感叹,之前我们就没太看过京剧,一说京剧进校园,就觉得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增加负担,多少有点担心。但现在跟着孩子学了不少京剧知识,发现京剧真的很美,看到京剧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这么大真的很高兴。
两年多来,市及各县(市)区和各试点学校充分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注重内涵,培植特色,从学生社团活动入手,从课外活动开始,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京剧普及和文化传承活动,创建和形成了许多特色品牌活动,扩展了京剧进校园积极效应。
结合京剧进音乐课堂,各学校更注重学科整合,在美术、书法、语文、信息、体育等相关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京剧元素,形成一种多元的立体教学模式。同时组织成立教师京剧团、少儿京剧社、幼儿京剧社、武行基地等各具特色的京剧社团50多个,由听戏、看戏到学戏、研究京剧,对民族艺术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进行深入发掘了解,京剧衍生教育取得骄人成绩。历元学校利用京剧元素渗透教学,组织学生以京剧服饰和脸谱设计京剧藏书票;十里河小学把京剧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组创排演京剧操;汇泉小学开设京剧脸谱工作室,使学生在脸谱的制作过程中了解相关人物故事、经典剧目等;趵突泉小学把京剧脸谱艺术与校园风筝节有机结合,组织学生绘制、扎制,放飞京剧脸谱风筝;二十七中举办京剧文化艺术节,指导学生制作创意脸谱书签及剪纸、京剧人物十字绣等活动,将京剧融入学习及社会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耳濡目染中认识真善美,营造了浓厚的京剧艺术氛围。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市教育局还多次举办中小学京剧文化艺术节,组织展示展演,并选送部分优秀节目参加全国各类京剧比赛,两年来全市共荣获省级以上奖项百余项。其中,2010年7月,济南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小学京剧进校园优秀节目首场演出以来,已举办有一定规模的京剧专场演出27场,直接参与师生万余人。尤其是2011年6月27日至29日,济南市中小学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红色经典京剧演唱会成功举办,来自44所学校的师生参加了演出,央视11频道的《戏曲采风》栏目专程来济南进行了录播。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项活动刚刚开展的时候,有不少老师担心,这些唱着“双截棍”长大的孩子,能接受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吗?而现实证明,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欣喜地发现,京剧进校园受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热捧。孩子们秀的扮相、优美的身段,甚至使他们成为同学们“追星”的对象。
目前,全市试点学校由初期的19所扩大到39所,活动向纵深发展,受到各方关注。2010年10月以来,央视11频道《快乐戏园》栏目先后7次来济南,专程对京剧进校园活动进行了系列采访报道49期,反复播出近百期,对济南市开展京剧进校园具体经验与做法进行宣传推介,市教育局荣获央视11频道《快乐戏园》“2011年年度最佳组织奖”。值得一提的是, 2011年12月30日至今年1月2日,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济南市槐荫区政府联合主办、槐荫区教育局承办的济南市“喜迎十艺节、非遗进校园“全国中小学师生京剧邀请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吉林、河北、山东等地的20个节目参赛,分别评出6个金奖、8个银奖、6个铜奖以及若干名园丁奖。2012年1月4日,市教育局举办了全市京剧进校园工作先进表彰大会,对全市涌现出积极推进该项工作的27个先进单位和58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两年多来,仅市京剧院就深入济南市31所中小学辅导、授课1200余课时,举办进校园专场演出60场。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王玉珍、孙毓敏、于魁智、李胜素、李军、宋玉庆等到学校现场指导,亲授绝活。他们说,看到学生一板一眼学唱京剧,心中总是涌起一种希望。现在,全市有1万多名师生能唱1-2段京剧经典唱段,他们中间或许会产生未来的京剧艺术家甚至艺术大师,但至少都会成为忠实的京剧观众,最重要的是能够确保京剧艺术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尹萍 孙义明 通讯员 朱军 程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