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2 07:34:00 我要评论
王彬 来源:济南日报本报9月1日讯(记者 王彬)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齐鲁人才特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我市人才特区建设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建国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动员各方面力量,集中省市两级资源优势,全力推进“齐鲁人才特区”建设。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建设“齐鲁人才特区”的意见》,提出“依托济南高新区、面向全市、辐射全省,建设‘齐鲁人才特区’”。“齐鲁人才特区”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合创新资源,强化市场作用,以“五高”为目标,实施10项重点措施,推行10项政策保障,全力打造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和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为构筑城市长远竞争力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张建国指出,要把“齐鲁人才特区”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设人才特区,既是中央的部署要求,也是我省今年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更是我市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战略任务。要紧扣主题主线、把握发展导向、实施四大战略,特别是要坚持科技和人才引领,坚持以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特区建设,强化人才意识、特色意识和全局意识。只要是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就应大胆尝试,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真正建立起人才优先发展新格局;以人才优先发展的新理念打造人才特区新特色,确保人才特区建出成效、建出特色,在全省人才发展战略中发挥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把建设“齐鲁人才特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认真谋划、扎实推进,支持人才特区特事特办,在人才扶持资金、项目配套资金、载体设施建设上舍得花钱,举全市之力打造好人才特区。
张建国强调,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齐鲁人才特区”的意见》提出了“五高”建设目标、推出了“双十”政策措施,对此要严格落实,对挑战性强和难度大的目标任务要大胆突破、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全力打造人才层次素质高、体制机制解放程度高、自主创新活跃程度高、人才贡献度高、高端产业发展速度高的“五高”特区。要以高端人才为重点,打造人才智力密集特区;以联建共建为动力,打造机制政策先行特区;以国家级园区、基地为载体,打造创新创业活力特区;以优质服务为保障,打造高品质人才环境特区。
张建国要求,要强化保障“齐鲁人才特区”建设的责任和措施。建设“齐鲁人才特区”,既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分工,强化部门协作。要突出“诚信、创新、和谐”特色,坚持崇尚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包容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设“齐鲁人才特区”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省委组织部、山东大学等16家省直部门和驻济单位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宗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学武,市政协副主席冯光文,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苏树伟参加会议。高新区作为人才特区建设的主阵地,与省科技厅、省科学院签署了人才特区建设合作协议。
打造人才特区建设人才高地
本报评论员
市委、市政府昨天召开“齐鲁人才特区”建设工作推进会,标志着我市人才特区建设全面启动。建设人才特区,既是中央的部署要求,也是我省今年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更是我市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战略任务,对于我市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强国之本,唯在人才;为政之要,重在用人。历史和现实表明,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新的形势下,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流动全球化、人才开发资本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才优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成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人才特区建设为契机,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从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人才发展规划、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高度出发,全面落实《关于建设“齐鲁人才特区”的意见》。要为人才来济创业、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他们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更有突破性、前瞻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创新人才潜心研究、持续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无忧创业、放手发展,把人才特区真正打造成人才高地,为建设人才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