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2 11:26:00 我要评论
王佳声 吕振侯茜雪 来源:大众日报8月17日至19日,第二届全国“农校对接”洽谈会暨高校学生食堂工作座谈会在济南举行,全国各地300多家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900多家全国高校后勤采购方直接洽谈,共签订28亿元的供应合同。
目前,我国高校食堂总数有1万多家,每天有2800多万师生员工就餐。2009年,国家就在高校食堂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但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学校食堂饭菜真吃够了,味道不好,价格还贵,最让人生气的是,现在天热食品容易变质,但食堂有时中午剩菜晚上摆出来按原价卖。”暑假在校复习考研的驻济某高校学生小王对记者说。“暑期餐厅饭菜比平时贵,原来一块五的菜现在要两块,品种也少了。”另一所高校的女大学生晓娟说。
对学生的抱怨,学校也有委屈。“现在外面食材价格猛涨,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学校食堂却不能轻易涨价,处境尴尬。”一所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表示,高校食堂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做好保障工作,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谋划自身发展,让职工生活得更好些。
“农产品与高校直接对接,至少能降低流通成本20%—30%。”来自中粮公司的一位参展负责人对记者说,“从高校方面来说,‘农校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对于农产品企业,可以按计划生产,定向销售,农庄和企业在储备原材料,组织种植、养殖、加工等各方面都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申请国家补贴,降低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农校对接的效果可能比农超对接更好。”一位前来展会洽谈的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李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拿卷心菜来说,菜农在地头给菜贩只能卖到0.2元每斤,而学校可以给到0.5至0.6元每斤,对于农民来说,这其中当然有利可图,对学校来说也省了一笔钱,因为如果去批发市场买的话,每斤可能要花0.9元。并且相比于超市,学校对产品卖相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农民显然更欢迎和学校做生意。
“虽然‘农校对接’好处不少,但实际上高校参与的积极性却并不高。”实际上,高校采购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最重要的是,原有利益链条难以切断。目前学生食堂经营主体多元,社会餐饮企业和学校基层食堂、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形成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推行阻力大。
“农校对接”的“接口”往往也不匹配。济南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苗经理告诉记者:“合作社讲求规模效益,蔬菜品种比较单一,只能解决学校某些品种蔬菜的供应,而且一个学校每天需要几千斤菜,蔬菜成熟季能供得上,但在成长期就很难保证了。”
有与会专家直言:“在‘农校对接’上,政府主导力度不够,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都不明确。”据悉,国家将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资金支持,按照市场原则,有效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及高校后勤市场资源,以校促商,以商促农。今年试点地区城市的高等学校将通过现代新型冷链物流体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比例要达到50%以上,并建立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可追溯体系。(王佳声 吕振 侯茜雪)(完)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