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济南

到2025年济南市农村普遍建成生态文明村

2011-08-17 09:55:00    作者:   来源:济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山区生态建设 乡村建设 重点城镇 生态文明村 农村基础设施 南部山区 旅游 村村通 环境综合整治 新型农村
[提要] 南部山区2个旅游综合体年内开工建设。实施山区生态建设工程,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减少南部山区常住人口。市委副书记殷鲁谦,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晓刚,副市长赵文朝,市委农办主任时文进,市政府秘书长许强参加会议。

  南部山区2个旅游综合体年内开工建设。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决不能一拆了之、一伐了之。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全市村容村貌“一月有变化、三月见成效、半年大变样”。实施山区生态建设工程,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减少南部山区常住人口。

  8月16日上午,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强调,要认真落实“5·25”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

  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济南将重点抓好村庄规划、山区生态建设、重点城镇提升、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环境整治、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等重点工作。通过多方面努力,使全市农村一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到2015年,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历史文化名村、生态特色村全部达到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南部山区建成2个旅游综合体;到2020年,南部山区所有乡镇驻地村和6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到2025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

  张建国强调,推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要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要科学编制村庄片区规划。做到对全市1636个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做好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加快编制南部山区旅游专项规划,确保年内2个旅游综合体和4个要提升的重点城镇开工建设。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统筹考虑人口增减、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农民习惯和生产需要等综合因素。规划要体现乡村地域特色。注意保持好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等特点,对那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一定要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保护工作,决不能一拆了之、一伐了之。要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农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走产业生态化、产品高端化的路子。要切实搞好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全市村容村貌“一月有变化、三月见成效、半年大变样”。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城乡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体系,充实乡镇驻地和村居保洁队伍。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进一步解决清垃圾、控污水、治流域、造绿化等难题。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全市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的收尾工作,努力实现全通全达。农村道路要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提升,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达到“户户通”的目标。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理工作。加快推动各类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新建社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等的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都要坚持与农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要抓好示范带动工程建设。山区生态建设工程要以旅游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实施“减人、兴业”两大战略,

  加大旅游综合体内村庄整合,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减少南部山区常住人口。重点城镇提升工程,要实施“兴业、聚人”战略,健全重点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增强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以城带乡互动发展。

  张建国要求,要加强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领导、整合资源。成立专门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委员会,对涉农政策、资金、项目进行整合,集中进行投入,集中连片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发展水平较高的村,要参照城市社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力争率先达到生态文明乡村要求;对条件基础一般的村,要找准薄弱环节,抓紧完善提升;对经济条件落后的村,从多方面加强帮扶,力争短时间内有较大改观。今年,要完成新建农房5.5万户、改造危房2260户的任务。尊重群众、注重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认真听取农民群众意见。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尽快研究制定考核奖励办法。

  市委副书记殷鲁谦,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孙晓刚,副市长赵文朝,市委农办主任时文进,市政府秘书长许强参加会议。

  15日下午,市委副书记殷鲁谦、副市长赵文朝、市委农办主任时文进一行先后到商河县玉皇庙镇、贾庄镇,现场观摩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情况。

隋乔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