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济南

济南槐荫区广纳民意 "阳光拆迁"群众得实惠

2011-08-15 08:55:00    作者:王志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安置房 裁判 法宝 拆迁评估 拆迁安置 被拆迁人 户型设计 棚改 选房 房产
[提要] 三年间累计拆迁建筑面积71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3万人,超过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因为拆迁出现一起群体性事件。安置区建在新城的黄金地段,把最好的位置留给回迁群众,是槐荫区拆迁安置的又一大亮点。

  新华网山东频道8月14日电(记者王志)三年间累计拆迁建筑面积71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13万人,超过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因为拆迁出现一起群体性事件。

  2009年以来,济南市槐荫区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拆迁过程中广泛吸纳民意,让拆迁居民全程参与拆迁补偿标准制定、房屋价值评估、安置房户型设计、选房顺序确定等关键环节,通过听证会、竞标会等方式征询群众意见,请群众发言,让居民做主,实现“阳光拆迁”“和谐拆迁”,让群众在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得到实惠。

  槐荫区地处济南西部,京沪高铁济南西站位于这里,2013年第十届中国文化艺术节也将在这里举办。按照济南市“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格局,槐荫区将被打造为“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的西部新城。

  作为济南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建设,槐荫区新城建设仅一期26平方公里就需整体拆迁10个村9300多户、拆除旧村改造楼424栋14370户,共2.4万多户、8万多人、480多万平方米。老城棚户区改造共需拆迁1.9万多户、近5万人、95万平方米。

  “拆迁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没有群众舍小家为大家,如此大规模的集中拆迁就不可能顺利推进。”在槐荫区区委书记杨峰看来,面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工作,只有坚持阳光操作,做到拆迁所有事项都公开透明,才能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从根本上保护群众的利益。

  让群众当“裁判”,让拆迁居民有“发言权”,是槐荫区实现和谐拆迁的“法宝”之一。五里沟街道发祥巷曾经是济南市棚户区的代名词,这个只有110亩的地方,居住有1234户、3000多名群众,多数居民一家三口吃喝睡都挤在10多平方米的低矮小房子里。这里卫生环境和基础设施都较差,除了通水通电外,暖气、煤气都不通。由于地势低洼,每年一到汛期很多居民都饱受水淹之苦。

  五里沟街道工委书记刘惠恩说,拆迁房产评估关系到每个拆迁户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对评估机构的业务水平和公信力最为关注。在发祥巷棚改片区的房产评估竞标会上,10家具备房地产评估资质的公司轮番上台介绍情况,接受台下200多名拆迁居民的筛选。最终,居民代表现场投票选出6家他们满意的拆迁评估单位,给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在整个片区房屋评估过程中,1234户居民对评估结果都没有任何异议。

  为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槐荫区按照济南市的棚改政策,对原房屋面积低于43平方米的居民,由政府无偿补足到43平方米;规定可选户型超出43平方米的部分,再由被拆迁人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拆迁评估价格进行购买。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槐荫区定期向群众通报房屋建设进展情况,免费接送群众参观安置房,查看工程质量。

  为确保拆迁公平公正,防止出现“暗箱操作”,槐荫区监察、审计、土地、房管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重点工程项目群众房屋的拆迁测量工作,对房屋面积测量数据、补偿金额标准认定等共同签字确认,保证群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清点测量准确。

  安置区建在新城的黄金地段,把最好的位置留给回迁群众,是槐荫区拆迁安置的又一大亮点。记者在西客站片区看到,已建好的安置小区位于站前广场东侧的繁华地段,与京沪高铁济南西站近在咫尺,交通非常便捷,规划齐全的购物、文化体育休闲等设施正在建设完善中。

  槐荫区西客站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建舫告诉记者,整个安置房的施工单位均为国家特级企业,全部为18-30层的高层板楼,7级抗震标准。同时,大量采用太阳能、分户计量等节能减排技术,可直接饮用水和中水分线入户,所有装饰材料和生活器具配备均采用国内一线品牌,安置区建成了济南市的高档住宅小区。

  “要不是政府的好政策,不知道我哪年才能住上楼房。”家住西客站片区彭庄的周德民一家,原来9口人都挤住在平房里。按照每人40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政策,今年7月他们一家在安置一区分到了四套房子(一套120平方米,三套80平方米),一家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截至2010年底,槐荫区西客站片区完成拆迁640万平方米,7800多户回迁群众顺利搬进了敞亮的新楼房;老城10个棚改项目全部启动,已完成拆迁1.45万户、70万平方米,发祥巷、山东省委党校西、振兴街三角地三个项目拆迁居民已经顺利实现回迁。(完)

隋乔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