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整治的南辛街焕然一新。 郭静 摄 |
作为最大的棚户区聚集地,槐荫区在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首吃螃蟹,先后推出便民坊整治、周六义务劳动等特色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此,有人称赞,也有人讥之为“作秀”。
到底“槐荫经验”诀窍何在?16日,记者深入槐荫区,实地进行了探访。
妙招一环境革命从最薄弱处开始
“以前摆地摊每天流水账顶多两三百元,现在一般在六七百元,明显感觉到变化了。”61岁的李宝银是南辛西街的老居民,谈起环境整治前后的变化说道。
十几年前下岗后,他就跟妻子卖起了海鲜。当时是在南辛大街上摆地摊,去年在环境综合整治中,南辛街道办搭建了便民坊的沿街柜台,他跟妻子搬到柜台上,摇身成了“柜台老板”。对他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客流量大了,赚的钱多了。
一位买菜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脏乱得很,三轮车进去出不来,现在宽敞干净了,也愿意来逛逛。”
南辛中街南头还设立了暖心角,正有几位购物后的老人坐在长椅上休息。北头的小巷名人文化街也常有市民驻足观看。
据悉,南辛庄街道办是槐荫区基础条件和环境最薄弱的区域,2008年9月被选为试点地区。如今已对一处集贸市场、5条主次干道、6条背街小巷以及5处重点区域进行了提升和整治。参照南辛街道办经验,目前槐荫区已完成多处农贸市场整治,营市街副食品市场已开工建设。
“如果南辛庄能把环境综合整治搞上去,那么全区任何地方都没有理由搞不好。”该区区委书记朱玉臣说,“把最薄弱的社区打造成样板,更有说服力。”
妙招二“雷霆行动”持续出击
走在经二路上,不时可见正值班巡逻的执勤人员。“每天光收集的小广告,卖废纸的话能卖30多元。”西市场街道办副书记盖永国说,对于繁华地段,每天6次清洁,全天不间断巡逻执勤,进行了持续的“雷霆行动”。
他介绍,西市场作为槐荫区繁华区域,乱停车、乱摆摊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周围居民。自2月15日“雷霆行动”启动,至今已连续联合执法27天,发现问题及时出击,参加人员超过3000人次,执法车1200多辆次。
同时,活跃在大街小巷的还有一支“城市洁净突击队”。他们由槐荫区环卫局抽调50名保洁员组成,专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据悉,“雷霆行动”的背后有着严格的监督和考核制度。“坚持周六督察周一通报机制,一旦发现不足,立即通报并上网公布,接受监督。”该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坚强表示,至今已下发专项通报3期,150个问题得以整改。
妙招三全民总动员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家住南辛苑的一对聋哑夫妇,曾在楼前圈了一小块空地堆放东西,以前工作人员去做工作,遭到强烈抵制。但不久前他们不仅悄悄收拾了空地上的东西,还每天上街义务打扫卫生、疏导交通。
聋哑夫妇用手语告诉记者,“政府是耍花架子还是真干,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工作人员的真情和热心感动了他们。
2月7日开始的“周六义务劳动”,也曾引来不少市民质疑。但一个多月下来,即便曾经质疑过的人有的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如果老百姓看到效果,肯定会支持的。”中大街道办裕园社区的张大爷说,自从环境整治启动,张大爷就和社区里上百名志愿者一起参与进来,每周走上街头铲除小广告,捡绿化带里的垃圾。
“除了让老百姓切实从中受益外,宣传引导也很重要。”据共青团槐荫区委负责人介绍,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媒体发布以及热线电话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论坛等形式,营造了广泛参与的氛围,从机关干部到志愿者,从办镇、城建系统到全体机关职工,从居委会、驻区单位到普通百姓,“都动起来的话,力量是无坚不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