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同建"促进新型城镇化 德州30万农户过上"城里人"生活

2014-07-25 11:04:00来源:大众网德州 作者:石少军
分享到:

王庙社区居民的生活质变,源于德州市2008年启动的农村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顺利推进。德州的新型农村社区之所以没有成为新的“空心村”,是因为注重了“产城融合”,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吸引了就业、留住了人气。

  大众网德州7月25日讯(大众网记者 石少军 通讯员 宋延涛)  30万农户过上“城里人”生活,40万农民家门口就业,出门进园区,回家进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近年来,德州市本着“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的理念,开展了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推动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就地城镇化的新路子。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搬进新社区住上新楼房,又在家门口上班。咱这生活也和城里人差不多。”说这话的是29岁的赵文娟,平原县王庙镇王庙社区居民,她所说的家门口上班就是在附近产业园区的恒丰纺织(平原)有限公司打工。

  王庙社区居民的生活质变,源于德州市2008年启动的农村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顺利推进。 

  “两区同建的意义,不单是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在于它找到了一个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城镇化的新路子。”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宜新说。

  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全市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78个,30万农户住进了设施配套、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已配套建设产业园区876个,40万农民实现就近就业,农民来自各类园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5%以上。2013年,德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6元,同比增长13.3%,已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社区建设缩小了城乡差别。德州的农村社区配套设施与城市一样,实现了水电路暖气等“五化、八通、八有”。民政、司法、社保等部门借助社区平台,开展了服务“十进社区”活动,让农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和服务。

  为了让农民适应城镇生活,实现由农民到市民、到工人的转变。德州市不断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全市严格筛选确定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机构66家,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另外通过阳光工程每年培训留守农民5万人次以上。同时,将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推行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两区同建真正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德州因此也荣获了“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典范案例奖”。

  提出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

  传统城镇化强调只有在城市才能实现“人的城镇化”;而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指出,农村人口不进城也可以实现城镇化,即在农村就地城镇化。

  2008年起,德州从推进村庄合并入手,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人文相亲、尊重民意”的原则,将原来的8319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行政社区(村),同时规划了社区并居点。2009年下半年,选出了社区“两委”班子。2010年下半年本着“抓点带面、重点突破”的原则,开始按小城镇标准建设农村社区。2012年,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的基点,纳入城镇体系规划建设。提出了“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县城为主体、小城镇为骨干、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全域城镇化发展思路。将先期规划的1184个社区并居点,调整到641个,纯农村社区规划5000人以上,乡镇驻地社区规划1万人以上。

  目前,以“1个主城区、10个县城驻地、100多个乡镇驻地、500多个纯农村社区”为框架的现代城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全市规划农工商文化旅游产业园1538个

  “这不刚搬进网带产业园区就接了一个100万元的大订单!有这样宽敞气派的大车间,跟客户谈起业务来也觉得体面,有自信心。”7月17日,宁津县惠宁社区网带产业园内,盛大网链有限公司经理程俊儒说。

  惠宁社区的大祁村有多年加工传输网带的基础,企业、加工户110多家。过去村民在庭院里作坊式加工,院子小,大活干不了,影响了发展。两区同建后,村民上了楼,在腾空的建设用地上,修建了网带产业园区。园区建设促进了整个网带加工产业升级,全部入园后整个产业年产值增加了15%。目前,加工的各类网带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70%。

  德州的新型农村社区之所以没有成为新的“空心村”,是因为注重了“产城融合”,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吸引了就业、留住了人气。

  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在强力推进农村居住社区建设的同时,德州市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将产业园区规划与现有产业基础、农村社区规划、区域位置有机结合起来。提出“1+X”的要求,即每个乡镇规划建设1个产值过亿元的示范园区和若干个主导产业园区。并出台了促进产业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组织入区经营。

  全市共规划农业、工业、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538个。目前,已配套建设产业园区876个,初具规模的405个。许多打工的农民到园区附近的社区居住。

  人口城镇化率快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

  市委副书记满春重说:“德州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不同,走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路子。”

  通过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工业园区发展到421个,占农村产业园区的48%,全市工业化率达到5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718家,年销售收入1500亿元。

  两区同建,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德州市的农村社区按小城镇的标准规划设计,一个万人社区就是一个小城镇。这种新型社区配套设施与城市一样,处于城镇体系的末端,解决了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问题。2009年以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7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

  两区同建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大户集中,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两区同建后,许多农民到产业园区打工,不愿再种地。这给有种地特长的农民提供了条件。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齐河县大黄乡石碑杨村农民王成亮,承包土地1.32万亩,成为山东省单户流转耕地最多的户。目前,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20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8%,居全省前列。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8.6%。2014年,全市夏粮生产实现“十二连增”。

  全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调研后认为,德州的“两区同建”,通过农村就地城镇化使城市重心下移,加速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培育与成长过程,有效规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和“农村病”,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打造了新平台,对中国广大传统农区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具有示范意义。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王雅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