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鸿
通讯员 陈金山 张万里 报道
本报临邑讯 日前,记者到临邑县临盘街道崔大社区崔寨村采访。这是一个拆迁安置村,村里刚刚整平的20余亩地种上了毛白杨,笔直的柏油大街两侧新装了22个垃圾箱。65岁的崔玉洲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实事,驻村干部进村不到半月就帮俺们办好了。脚上沾泥的干部和咱走得近啊!”
2月28日,临邑县召开动员会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27名县级领导干部全部带头联系后进村,200名县乡干部自带行李进驻后进村,第一批40名工作组组长担任“第一书记”;111个县直单位和12个乡镇(街道)机关干部与全县883个村组建立了走访联系点,共有1200名党员干部参与了走访。
该县制定了“八必须八严禁”走访纪律,坚决杜绝“开着车子转一转,停下车子看一看”的敷衍走过场行为。
为达到“贴近贴心”的效果,该县明确各走访单位做好“十个一”规定动作,即:记好一本走访日记,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召开一次党员会和支部会,上一次党课,开展一次义务劳动,扶持一个致富带头户,开展一次文化科技下乡活动,对贫困群众进行一次慰问,帮助所包村确定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人选,为群众办一件以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每走访一户须留下一张便民“联系卡”,且人手一本《走访日记》。县委建立了抽查通报制度,通过随机走访检查“联系卡”、电话抽查走访农户等方式对干部走访和驻村情况进行检查。
4月5日,临邑县委书记景文新深入两乡镇走访调研,一双运动鞋上再次沾满了泥土。他步行先后察看了德平镇龙泉社区建设现场、翟家镇申州毛纺选址现场、港洋毛纺生产车间和千亿斤粮食高产创建基地,并有针对性地向乡镇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提出了严抓施工质量,加快建设速度,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意见和建议。这是今年开展大走访活动以来,景文新第二次下乡进行专题调研。
3月16日,刚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归来,景文新就只身来到联系点临盘街道崔寨村。他徒步入户访谈,与村组干部就基层组织建设、村庄发展等工作进行深入座谈。在查看了县委办公室、县法院驻村干部的生活居住情况,查阅了驻村干部走访日记后,他嘱托驻村干部,真蹲实驻,帮民不扰民,帮忙不添乱。“这些年我们的干部真走实访的时间少了,群众的想法了解不透彻,就难免导致我们决策上出现偏差。只有带着感情和责任,沉到基层开展‘大走访’,才能掌握情况在一线,工作开展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
说起工作组,宿安乡费家村村民费延和尽是感谢:“原来村里没钱安装路灯。多亏县经信局、民经局驻村工作组,及时协调资金,安装了12盏路灯。看到村里剩余劳动力较多,工作组又和多家企业联系,安排20多个村民上了班。”
对于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走访干部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记录在案,分类汇报研究,列出计划逐步解决。“走访不是目的,关键是细听百姓冷暖,实解群众难题。”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杜朝生说。截至目前,全县1200名党员干部参与了走访,走访农户15460个,征集意见建议4586条,解决实际问题21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