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齐淮东 张宇鸿
通讯员 金吉鑫 报道
本报平原讯 初秋时节访平原,新城区条条马路错落有致,大片的湖面、古香古色的路灯与高标准的绿化带让人心旷神怡。可令记者不解的是,“新城”的建筑物屈指可数,与新楼林立的老城区形成鲜明对比。
平原县规划局局长董伟告诉记者: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7年就已编制完成,随后,县里累计投入近5亿元,实施供排水、电缆光缆、绿化、文化广场建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26项,新城区的城市功能实现了高配置。五年多来,县里反复论证、修编新城规划,却没有大规模开发,所建文化博览园、三国文化广场、廉租房小区、五岳植物园等工程,全部是政府做的“赔本买卖”。
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都在平原新城区附近设有出入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条件,吸引大批房地产商前来抢占商机。然而,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守住清贫,经住诱惑,对36家前来开发新城的房地产商婉言谢绝,让新城区保留了水清树绿的景观。
新城区按兵不动,老城区却是“千军万马”。五年间,平原县集中外来资金和本县财力,全面改造老城区。他们从改变群众身边的环境做起,累计投资20亿元,完成98项城建民生工程,共实施城中村和棚户区拆迁100多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110万平方米,实现了“五年消除棚户区”的目标,改善了3.3万余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新建成了由金街、民俗文化街、新世纪购物广场等组成的城市中央商贸区,杜绝了“满城商、满街卖”现象,呈现出“绿地相连、水系相通,十步一景、百步一园”的秀美景观。
“拆迁改造老城区的投入是建设新城的数倍,但我们不走‘舍旧求新’的路子,而是下决心留下新城、突破老城。”平原县委书记董绍辉深有感触地说,“群众聚居生活的老城区破破烂烂,新城区建起来给谁用?而且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我们不能急功近利,靠透支明天的资源来树立今天的形象。”
留下新城,留下的是永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平原县县长马善军告诉记者:回过头来看,如果几年前就启动新城建设,很容易造成盲目“摊大饼”、建设低标准,老城区的改造力度也不会有这么大。今后启动新城建设,我们也要以民生为本,建一座生活方便、百姓满意的高质量高品位“百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