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朋 片/本报见习记者 马志勇
7月17 日,“丑丑帮”开业了。
周红营和常玉超今年20岁,都是德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二学生。周红营短发,健谈,戴眼镜;常玉超小眼睛,一笑露出一排白牙,拍照总摆出“V”字形手势。
不管怎么看,两人的长相都没有多少喜剧元素。不过,两个小伙子有一天却突发奇想,戴上红色的大鼻头,夸张的大嘴巴、蓬松的五彩发套,穿上花花绿绿的衣服,扮起小丑为别人送快递。“丑丑帮”开业
周红营是济南人,2008年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剂到德州学院,若不是父母的坚持,他可能会选择外出打工。
2008年9月进校门,第一个“十一”他就开始做起了买卖——从济南西市场批发了50元的小饰品回学校销售。两年来,他赚到了1000多元收入。
常玉超则是从乐陵农村考进大学,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打定主意要考研深造,唯一的社会实践就是大一暑假时到北京做了一个月的保安。直到大二下学期,犹豫之中他才渐渐放松了考研准备。
今年暑假前,周红营一直琢磨着做点事情。他找到了对门宿舍的常玉超,想开店卖服装,但租店太贵,他俩开不了。
脑子活的周红营记得去年媒体上曾报道过一个大学女生,扮成小丑送快递。这个主意打动了他。
今年7月,周红营和常玉超花170元网购了一套行头——两身小丑装、两个发套、两张小丑面具。7月17日,拿着自制的宣传纸条,两个穿着小丑装的大男生扭扭捏捏地去了德州百货大楼门口。
这样,他们的“丑丑帮”小丑快递就算开业了。“这几天太热了”
7月29日晚上,一位女士要为丈夫送一束花和一盒蛋糕作生日礼物,要求“小丑”在次日上午送到。
7月30日上午8点,周红营和常玉超两人从德州学院骑了十多分钟的自行车,来到市府街上一家花店,为客户代买了生日礼物,之后马不停蹄地换上小丑装,戴上五彩发套,骑车去城南的人防小区。
当天天气闷热,走两步就全身冒汗。从花店到人防小区有3公里路程,骑车到地方时,穿着一身行头的两个小伙子已是汗流浃背,穿在里面的T恤全湿透了。
男主人开了一条门缝,往外一瞧,见是两个小丑站在门口,吓了一跳,赶紧回缩,意欲关门。周红营连忙上前解释清楚,男主人领悟过来,会心一笑。周红营又拿出葫芦丝,为客户吹响了一首生日歌。
“我对象事前没告诉我,形式很稀罕的,很有趣。”男主人接过小丑送上门的生日礼物,开心地笑了。
提起干“小丑快递”十来天的感受,常玉超把嘴一撇,憨厚地说,“这几天德州太热了。”
脸皮比以前厚了
对于常玉超来说,起初做这个工作是有一定的心理压力的。他是个腼腆的男孩,别说扮成小丑在人前表演,就是在舞台上演讲,他也没有经历过。
“要不是我们两个人做这个,我肯定不好意思出门。”常玉超说。
周红营曾代表系里参加辩论赛,还获得了“最佳辩手”。“他脸皮比我厚。”常玉超这样调侃。
在网络上、街面上宣传的这十几天里,他们也遭了不少白眼。有的老人不了解,见了他们就躲着走;还有人在网上骂他们“神经病”。两个人起初感觉不自在,但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工作,又不是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周红营说得很坦然。
干了十多天后,常玉超渐渐体会到这份工作带来的“幸福”。前几天,一位老太太过六十大寿,其儿媳订了一束花,等小丑送上惊喜时,全家人先是吃了一惊,后来便哈哈大笑;有时候,小朋友会过来挠挠他们的头,为他们扇扇风,问他们“热吗”。 “这些时候,我觉得我干的事特别有意义。”常玉超说。
希望再多接一单生意
如今,周红营和常玉超租住在每人每月150元的阁楼里,两张简易床、两台小风扇、一台电脑,楼下是两辆生锈的自行车。说起目前的想法,两个小伙子异口同声地表示,他们最希望的就是响起电话、再多接一单生意。
周红营觉得现在他们宣传得还不够,自制的宣传材料才发了三四千份,“我希望有一天,随便从德州的大街上拉一人,他就能知道我们丑丑帮。”
他们琢磨着,虽然目前他们主要是为客户送送鲜花、蛋糕,但以后打开了市场,还要拓展业务,招兵买马,做婚庆、商务,将来还要将“丑丑帮”注册为商标,创办自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