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青岛制造”蓝色发展的潜台词

2012-03-27 08:16:00    作者:林 刚   来源:青岛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产业集群 高端化 集约化
[提要] 蓝色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主色调,而对于我市工业而言,蓝色发展的潜台词是集群化、高端化和集约化。
    突破本地配套弱、高端环节缺失的瓶颈,按照国际标准把产业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推动整个产业链高端、集约发展,形成高层次、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构建起新型产业体系 
    蓝色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主色调,而对于我市工业而言,蓝色发展的潜台词是集群化、高端化和集约化。
    “早在2003年,我市就提出以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当前我市提出实现蓝色跨越,无疑将产业集群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刘明君说。“今后,必须按照国际标准把产业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推动整个产业链高端、集约发展,形成高层次、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构建起新型产业体系。” 
    本地配套弱成“瓶颈” 
    我市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石化化工、汽车船舶等产业已经形成规模较为庞大的产业集群,然而,这些重点产业长期存在的本地配套能力弱水平低、产业链高端环节的配套规模较小等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市工业全面集群化、高端化的瓶颈。 
    在我市,家电电子是起步最早、产业链最为完善的产业之一,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0家以上,然而该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却一直不到40%,而且,本地配套呈现“低端过剩、中端不足、高端缺失”格局,配套能力和水平与国内另外两家有代表性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一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顺德的本地配套率在70%以上,合肥则在60%以上,且两地的电子元器件配套能力较强。
    在汽车机车船舶领域,我市汽车产业有两户产值过百亿元整车企业,但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零部件企业规模小、水平低、重复分散,尤其是缺乏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发动机、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机车产业、船舶海工产业尽管近年裂变式发展,但本地配套率仍然很低。其他重点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和产业链层次,均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市重点产业长期本地配套率偏低、技术水平偏低的‘双低’现象,表明我市产业在链式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实现整体提升,由此阻碍了产业集群向高端、集约的方向迈进,因此,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谋求产业升级。”刘明君表示。 
    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 
    大项目能够带动形成产业链,同样能够快速提升产业链。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将重点打造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千亿级产业链,围绕这一目标,我市目前已规划了25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引领产业集群全面实现高端化。 
    “推动产业集聚,园区是最重要的载体。下一步,我市要坚持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原则,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加快把工业园区整合为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产业功能区。”刘明君说。
    据悉,我市将抓住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建设的契机,全力打造以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和临港高端石化产业为主导的世界级临港产业园区。同时,以现有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6个工业功能区为支撑,再规划新增一批特色工业集聚区,争取到2016年,西海岸临港产业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等重点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80%以上。
    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市工业将全面从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和崂山退出,主要由西海岸、高新区、城阳区和五市支撑制造业发展。“下一步,我市将筹划引进‘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新兴产业迈向千亿级规模
    去年以来,我市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扶持,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360亿元,成为促进结构优化、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引擎。 
    然而,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针对新兴产业在创新机制、研发投入、技术成果转化率、人才引进、民营经济活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在政策层面全面发力,推动这一后起之秀加速崛起。 
    目前,我市正在研究建立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并将按照“蓝色、高端、新兴”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1000万平方米孵化器,孵化1万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 
    “我市还将依托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建设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橡胶谷、即墨光伏产业功能区、西海岸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等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聚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向千亿元规模迈进。”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林 刚
李润杰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