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玉米之父”李登海:用金种子为民增产致富

2011-05-05 09:10: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随后几年,他屡屡刷新这一纪录,率先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的方向。1990年,农业部在莱州召开全国玉米生产会议,决定在"八五期间推广紧凑型玉米一亿亩,其中李登海选育的掖单12号、13号被确定为重点推广品种。

谈起玉米,李登海就来了精神

李登海最喜欢的地方就是玉米地

    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4日电 "时间不等人啊!"62岁的李登海往来于山东莱州和海南之间忙碌着,这一切仍然是为了他心爱的玉米。开创玉米高产道路,选育高产品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李登海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人生永恒的课题。登海种业正在海南抓紧科研基地扩展,将其建设成高新技术的育种平台,完全形成两代育种。

  上世纪70年代,山东莱州玉米亩产不过二三百斤,一篇美国先锋公司玉米亩产达1250公斤的报道,刺痛了时任村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他为人生立下第一个目标:让脚下的土地长出更多粮食。

  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冬,李登海跋涉8天8夜,"安家"仅11户人家的海南荔枝沟村。初到海南的李登海栖身临时搭的高脚屋上,还以苦为乐,即兴作了一首"风摇楼赞":"绿野顶天风摇楼,烈日蒸烤度白昼。蚊轰蛇巡虫鸟唱,浸泡长夜是湿露。远望五指缭绕云,近看椰树摇长风。育种田边宿一夜,胜过宾馆超五星。"

  从山东莱州湾畔到海南三亚,李登海不停在两地奔波,追求着培育玉米新品种十二万分之一的成功率。1979年,从2000多组合及上万数据中,李登海收获的杂交种子创出了每亩776.9公斤的国内夏玉米高产纪录,这便是开创中国紧凑型玉米这一高产研究方向、名扬华夏的"掖单二号"。

  随后几年,他屡屡刷新这一纪录,率先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的方向。

  1989年10月5日,他又以"掖单13号"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公斤!我国玉米栽培界和育种界专家学者评价,"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取代平展型玉米杂交种,是我国玉米栽培和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大绿色革命。"

  1990年,农业部在莱州召开全国玉米生产会议,决定在"八五期间推广紧凑型玉米一亿亩",其中李登海选育的掖单12号、13号被确定为重点推广品种。同年,李登海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倏忽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李登海也从不惑之年的"青年",成为年逾花甲的老人。然而,他为"为国育种,冲向世界"的理想和信念,炽热依然。

  为培育不同生态区的新品种,李登海走遍大江南北,在全国设立了30多个试验站。他选育的478自交系,被国内科研院校和育种单位无偿采用,形成了遍布全国的衍生系及200多个杂交种。30多年来,李登海已育出30多个具有高配合力的紧凑型玉米骨干自交系,获得43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八五"和"九五"期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全国累计推广达10亿多亩,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

  2005年10月,李登海再攀高峰:凭借"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以1402.86公斤的亩产,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至此,他已先后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

  如今,李登海选育的种子遍撒神州大地,种植面积最大年份占全国的1/3以上,"掖单13"更创下了年种植近5000万亩的纪录。

  1996年,美国先锋公司选定登海种业开展合作,提出要控股60%。6年谈判,李登海坚如磐石,"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方必须控股!"2002年11月,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中方出资208万美元,占51%。

  2005年,登海种业在深交所上市,李登海以超过11亿元人民币的纸上财富,赶超了袁隆平,被人称为"中国科学家首富。"然而,此时的李登海,依然是头戴草帽,脚蹬胶鞋,整日在青纱帐里挥汗如雨。

  "身家只是纸上的数字,我只对玉米育种和高产攻关感兴趣。"接受采访时,李登海的话题始终围着玉米转,"过去30年里,国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粮食作物。我前半生所选育的高产品种已累计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玉米,我的后半生还要争取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

  "再为社会贡献一个1000亿"的信心来自于"超级玉米":超级玉米选育是登海种业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登海种业通过种质资源的自主创新和多年艰苦努力,在我国率先育出了超级玉米新品种。这类超级玉米具有根系发达、穗位低、抗倒伏的特点,并具有1100公斤以上的高产能力和1000公斤以上的稳产能力。

  "我也很累",李登海说,相对于育种的困惑,他更大的烦恼来自于玉米之外。尽管如此,登海种业公司的长远目标依然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在黄土地自主创新,用金种子创造纪录,李登海说,"我这一生就只做一件大事,为国家、为农民,增加玉米产量!"(完)

刘宝才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