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作者做客大众网 称民心才是真正根据地

2015-08-29 17:08:00来源:大众网作者:樊思思

著名作家、《根据地》作者李延国做客大众网。

著名作家、《根据地》作者李延国

  大众网记者 樊思思

  8月29日,大型记录电影《根据地》在北京举行首映式。电影《根据地》根据山东籍著名作家李延国和李庆华共同创作的长篇党史报告文学《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改编,影片以冀鲁豫边区根据地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主线,揭示出党的“根据地”就是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人民群众的“根据地”就是党的坚强领导这一鲜明主题。

  日前,《根据地》一书作者李延国接受了大众网专访,他动情地说,根据地是共产党人的执政之基,是共和国血染的基石,只有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据地。

  根据地是共产党人的独创,要壮大必须依靠人民力量

  “根据地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独创。”李延国说,自从共产党人开始闹革命,找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但历史上无数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光靠武装力量一路打仗、没有大后方是不行的。因此毛泽东指出,共产党要壮大起来,红军要壮大起来,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根据地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来了。从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创建的第一块红色“苏维埃”根据地起,共产党人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建立过大大小小几十块革命根据地。1938年,八路军主力挺进冀鲁豫边区开辟敌后根据地,在毛泽东“派兵去山东”的指示下,部队到达后,积极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至1941年初,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回顾冀鲁豫根据地的发展历程,李延国说,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首府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人和当地人民群众一点点建起来的。这块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凝聚了无数人的奉献与牺牲。到日寇1945年宣布投降时,毛泽东同志亲自写信评价:冀鲁豫根据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一寸土地一寸血,鲁西南人民就是御敌的最大屏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李延国表示,在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中,根据地功不可没。70多年前,正是依靠若干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人民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侵华日寇进行八年苦战,最终赢取了胜利。

  “从根据地创立之初,我们的部队就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共抗顽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李延国深情地感叹,鲁西南平原虽然没有山林做屏障,但是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就是山,就是御敌的最大屏障。八路军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筑起了铜墙铁壁,进行了数千次战役和战斗,无数英雄儿女血染沙场。一寸土地一寸血,一座村寨一面旗。在共产党和八路军大无畏的精神感召下,根据地涌现出无数平民英雄:鲁西南的“刘胡兰”、鲁西南的“王二小”、鲁西南的“英雄武工队”等威震敌胆,彰显出中华民族绝不屈服于任何敌人,坚决和侵略者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私拿一包药便被处决,“铁的纪律”成根据地发展第一法宝

  依靠人民力量建立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但是要把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统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发动起来,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延国说,共产党人找到了法宝,根据地的第一法宝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讲起了一个亲耳听到的故事:八路军进入鲁西南地区时,许多村寨的百姓早已被各路“军队”吓跑,为此边区首长特意重申,所有八路军战士不准私拿群众一针一线,违者军法处置。一次,冀鲁豫军区骑兵团许多战士因水土不服生病,可药铺的老板早已逃跑,情急之下,团卫生队军医袁天祥从铺子里拿了些药材救急,后来却被药铺老板告到了军区机关。军纪如铁,最终,团长亲自对袁天祥执行了枪决,全团的战士都哭了。“袁天祥是多么好的一个战士啊,可当时的情况,实在没办法……”李延国说,这个故事是从当时的骑兵团一营教导员杜连达口中听来的,讲述这段故事时,已经退休的杜连达老泪纵横。

  李延国一再强调,创立根据地需要具备政权、军队、政策、法令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八路军在根据地待得越久,老百姓越发现,共产党的军队是站在群众一边的,跟其他军队不一样。八路军跟百姓渐渐打成了一片,根据地也越发稳固起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收公粮,老百姓都向着共产党。”他兴奋地谈到,冀鲁豫根据地创立之初,当地政权犬牙交错,一度出现日伪军、国民党、共产党三股力量并存的局面。在“收公粮”这件事上,日伪军政府是暴力抢粮,国民党政府是收粮、逼粮,老百姓往往采取藏粮等法子对付他们。而对于共产党,百姓们却是偷偷将粮食存下来,送到他们手中。“这就是人心所向啊!”李延国感叹。

  《根据地》创作历时一年有余,作者常常边写边流泪

  李延国说,冀鲁豫根据地作为中国最大的平原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奠基性的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冀鲁豫根据地的党史、军史、革命史,因种种原因被时间和历史所淹没。这一块宝贵的红色历史、宝贵的精神财富,像金矿一样深藏于大地。

  2014年春,在山东省委宣传部领导和省作家协会党组的支持下,李延国和李庆华共同开始了对冀鲁豫根据地史料的发掘、整理和长篇报告文学的写作。李延国回忆道,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无数史料,走访了许多幸存的老战士、老农民,深深被共产党八路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悲壮高尚的事迹所感动。他说,这篇40万言的报告文学不是用笔写出来的,不是用电脑敲出来的,而是在感动中用泪水写成的。书中呈现了近百个故事,描写了数百个人物,主题思想归纳起来就是12个字:坚持信仰,遵守纪律,拒绝腐败。

  敌人占领了地盘却占不了民心,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据地”

  李延国说,革命前辈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精神丰碑,始终照耀着今天的党建和改革开放。在抗战年代,冀鲁豫根据地有数万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造就了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等众多党和国家的栋梁。根据地养育了共产党人,更养育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他深情地讲道,在最艰苦困难的时期,根据地人民献出了米汤、军鞋、门板,把自己的儿女送上战场,甚至献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

  李延国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日伪军、国民党及其军队也曾占领过大片地盘,但是他们却没有根据地。他们垒起炮楼,拉起铁丝网,抓壮丁,抢夺粮食和牛羊,屠杀百姓……他们用暴力控制的地方只能称之为“敌占区”,他们占领了地盘,却不能占有民心。民心才是真正的根据地。不论敌人如何凶残屠杀,不论敌人如何“扫荡”和报复,根据地人民永远将共产党八路军当作他们的儿女一样藏在心里。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比母亲的心房更安全、更温暖?

  在李延国看来,根据地已经不仅仅是年代概念、军事概念、地域概念、政治概念,她是“人民”的化名,是永不落选的“人民代表”。根据地是共产党人的执政之基,是共和国血染的基石!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石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