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福录
本报通讯员 夏应禄 李 伟
邹平,其实很不平凡。
不平凡的数据,是邹平的业绩: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同比增长16.7%;实现财政总收入8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6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分别是2006年的2.3倍、2.8倍和3.1倍,年均增长17.8%、22.7%和25.5%……
不平凡的荣誉,是邹平的骄傲: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名由2006年的第55位跃居第15位,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邹平,最不平凡的是“民生大单”。近5年,邹平每年拿出70%左右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项目建设。县委书记王传民告诉记者:“改善民生是邹平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因此我们努力用发展创造幸福,用幸福评估发展,努力为群众多想点,为百姓多做些。”
家家都有好收入
幸福是什么?对西王村青年王志浩来说,幸福就是有一个称心的工作。1月16日,西王村党委书记王勇组织20多名青年,办了一场新春茶话会。王志浩与在座的青年庆幸自己搭上了西王这列“幸福列车”。王勇告诉记者:“西王已吸纳本村及周边群众1.2万人就业。”
邹平开展的“践行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邹平”活动,包括:以民生为本,力求人人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等,共10个方面。
邹平制定落实各类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每年拨出300万元-400万元专款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通过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星火计划培训”,以及发放企业稳定岗位补贴、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和创业资金支持等,促进群众充分就业。5年来,邹平县累计新增就业3.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1%以内。有25万邹平及周边县市的青年,在邹平企业找到就业岗位。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6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9918元和4780元,在滨州乃至全省名列前茅。
让百姓后顾无忧说话算数
幸福是什么?对西董镇夫村74岁的李孔传老人来说,有吃有穿有住房是最大的幸福。去年国庆前夕,爷俩高兴地搬进了政府出资2.8万元为他们建的新家。李孔传老人高兴地逢人就说:“政府给俺建起了新家,每月还定期发放低保金,俺爷俩无忧无虑。”县长邹继刚说:“怎样让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一方面要让百姓居有所安、幼有所教、壮有所事,更重要的是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决策民主,让百姓生活上后顾无忧,政治上说话算数。”
5年来,邹平实施小城镇建设“百件实事”560项,城镇化水平达到62%;开工农村社区68个,完成投入22.9亿元,被评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同时,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安全饮水提升等工程,改造农村公路732公里,全县通油路里程达到2489公里。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2万人次,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3840元和1600元,达到全省最高水平。
最让百姓称道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得到了解决。2011年,全县参合人数达61.4万人,参合率100%,政府按每人140元,共补助8596万元。农民门诊报销比例达到40%,平均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1.82%;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9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5倍。在全县开展了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按照“一刻钟医疗服务圈”的建设目标,累计投资6700万元,对全县14处镇(办)卫生院、291处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建设改造,为全县182473户农民配备了972名责任医生,对全县61.4万农民免费健康体检。
5年来,邹平在全县850多个村普遍建立了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公推直选等多项制度,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目前,全县村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和议事会、监事会,村里的重大决策都要征求群众意见,经过村民代表讨论。
幸福像花儿一样
幸福是什么?对高新办事处东吕村村民耿玉强来说,去图书馆看书、到文化广场做操跳舞,是最大的幸福。耿玉强和本村10户村民建起了黄瓜种植大棚,成立了蔬菜合作社,去年仅种植大棚黄瓜就收入4万多元。由于村里建起文化广场、篮球场、图书室等娱乐场所,他一有空就去村图书室,查看种植类科技书籍,然后再打打球。
邹平自2008年起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启动“811”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每年拿出500万元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基金;每年划拨2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设立“范公文化奖”,每两年划拨40万元,对文艺作品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奖励。目前,全县16个镇办已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镇级文化广场17个,建成高标准文化大院50余个,镇办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从设立“范公文化奖”起,激励创作了300余首歌曲,50多个曲艺节目,40余部文艺作品。目前,全县80%以上村庄有业余文化队伍,业余文艺队伍达1000余支,共计3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