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伟 记者 王福录 报道
本报邹平讯 82岁的左公茂,是邹平县小高村的能人,打鼓、唱戏、说书,样样都拿得起放得下,但以前只在过年时才露一手。现在,村里建起了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娱乐场所,他如鱼得水,逢人就说:“现在我不光在本村的文化场所玩,还到姜家村文化广场玩,走过去还不到20分钟……”如今,在邹平858个村,村村都有一处文化广场,形成了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实施“811”工程,是邹平县打造“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创新之举。2008年,邹平启动“811”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即建造100家农家书屋、100个文化大院、100支农民文艺宣传队、100支农民健身队,培训100名农村文化辅导员,为农民送戏100场,为100个村送100套锣鼓,为100个村送100套体育器材,创作10件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每月每村放映1场电影。3年来,该县投入120余万元,购买电脑、摄像机和卫星接收设备,建设了电子阅览室以及多媒体中心机房,融合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同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通过招标方式购买图书、体育器材等,赠送到了全县600个村庄。截至目前,全县16个镇办已建成镇级文化广场17个,镇办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
从2009年开始,邹平设立“范公文化奖”,县政府每两年拿出40万元奖金奖励获奖人员。文艺工作者“写邹平,说邹平,唱邹平,演邹平”,共创作300首歌曲、50多个曲艺节目,出版文艺作品4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