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滨州

“这日子越过越舒坦!”——“乡村文明行动”见闻

2011-11-28 03:45:00    作者:本报记者 李强  本报通讯员 李伟   来源:大众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 本报记者 李强 
   本报通讯员 李伟

  院子里冬青长绿,窗台上菊花盛开。11月22日,当薄暮降临到邹平县好生镇小高村这户普通农家时,只有炊烟的气息,让人联想起过去的农村生活。
  “跟城里人没啥两样。”82岁的左公茂拉着记者参观他家,室内窗明几净,小院纤尘不起,靠西墙砌成浴室、厕所,热水器、抽水马桶、陶瓷洗面盆,一应俱全。
  去年7月,省公安厅下派干部晋升刚刚来到邹平县韩店镇波店村时,入眼是胡乱丢放在路边沟沿的垃圾,灌木丛上四处飘挂着废弃的塑料袋。这让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他,很是吃了一惊。
  农村并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农民也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热爱美好的生活,“主要问题除了资金之外,也在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晋升说。
  今年6月全省“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之后,邹平县先后投入2700万元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修道路、清理垃圾、安路灯、栽苗木。小高村村“两委”今年换届后,支部书记左克民向村民承诺,每年要拿10万元用于全村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对口帮扶该村的县财政局也为此专门出资15万元。
  多年来,小高村村民盖房修墙,剩下很多砖头、瓦块,堆放在门口道旁,不舍得丢弃。此次环境整治,大家却一呼百应,“谁不愿意让自己住的环境更美更干净?只是以前没人管。”左克民说,村民都主动清理自家建筑废料,一个多星期时间,全村运走各类垃圾100多车。
  道路清通之后,该村又投入5万多元整修人行道,铺上色彩鲜艳的花砖。道两旁,栽植5万多棵绿化树木。“多半都是樱花、女贞等高档品种,等到春暖花开,就像花园一样。”左克民说。
  村里还建起两个大型地埋式垃圾池,取代了过去的露天垃圾箱,既防止垃圾散逸造成二次污染,也减少了异味飘散。清运车定期前来将垃圾运至镇上的垃圾中转站,最后送至县垃圾处理厂。目前邹平在全县农村已初步建立起“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
  打造整洁的环境不易,要保持下去更难。“鲜花还需绿叶扶,村庄更要村民护”,小高村的街头,悬挂着这样的宣传语。“必须要改变人们多年来养成的不好习惯,让大家懂得自觉爱护环境。”好生镇八里河村支部书记孙法宾说。该村现在每年拿出数万元,专门聘请了8位保洁员,在清洁卫生的同时,也监督村民行为,对乱丢垃圾等现象及时予以纠正。
  在记者走访的小高村、波店村等村庄里,村民房屋都统一刷成明快悦目的颜色,大街小巷不见杂物,只有零星落叶随风飘动,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不只空气好,更有一项城市根本没法比。”孙法宾说,“我们开车去济南的时候,经常转上好几圈找不到一个停车位。在八里河村民社区里,一家停两辆车都绰绰有余。”2006年,该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请来青岛理工大学的教授作规划设计,起点是20年不过时。如今全村七成村民都住进140平方米的宽敞楼房,居民楼底层是车库,前后楼间距达到25米,在保留两列停车区的同时,还能建造绿化带,栽植草丛、灌木。这个村是家具专业村,“人人都是小老板”,大车、小车在村里随处可见。
  左公茂是村里的能人,打鼓、唱戏、说书,样样都拿得起,但以前多半只在过年时才有机会露上一手。现在小高村建起老年活动室、文化广场、门球场、篮球场、图书室等,文娱活动天天不断。夜色渐浓,广场上音乐声响起,跳舞的人们又开始聚集起来。
  “这日子越过越舒坦!”左公茂说。
解西伟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